见《福建民间草药》。即油桐子,详该条。
指脾气衰弱不能升清的病机。多因脾阳虚,中气不足所致。症见面色不华、眩晕、易汗、短气、食少、倦怠、腹胀、便溏或见眼花、视蒙、耳聋、食不知味,舌淡嫩,苔白,脉虚缓等。若因湿浊食滞以致脾气不升,则见头重如蒙
病证名。指手厥阴心包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症。《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八卦配自然界八种物质现象命名者。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即天廓。详该条。
参见痧痘集解条。
运气术语。指六气司天在泉各主持一岁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岁主奈何?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
书名。1卷。清·徐锦撰于1851年。徐氏以相似病证归类整理,分述中风、血证、喘咳等多种病证。略论病因、病理,医案多属一病一方,间有连续就诊治案。
经穴名。代号LI17。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天顶。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颈外侧,扶突穴下1寸,胸锁乳突肌后缘;或于扶突穴与缺盆穴连线之中点处取穴(《医宗金鉴》)。另说“在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
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为螺厣草之别名,详该条。
痔疾治法。先在病人背部寻找痔点(即稍突出表皮、针尖大小,压不退色之小丘疹),常规消毒后以粗针将痔点表皮挑破,再挑断皮下组织白色纤维,术后用纱布覆盖。本法有消炎、止血、镇痛作用,可控制痔的症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