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纳支法

纳支法

子午流注开穴方法之一。又称纳子法。此法以地支为主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迎而夺之”,“随而济之”的原则择取穴位。十二经配十二地支,《针灸大全》有《十二经配地支歌》:“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即寅时(3~5点)气血注于肺经,其气方盛,肺属金,金生水,此时取肺(金)经合(水)穴尺泽,为迎而夺之为泻;卯时气血流过肺经,注入大肠,此时肺经其气方衰,肺属金,土生经,此时取肺经输穴太渊(土),为随而济之为补。也可仅按经脉与时辰之间的关系择穴施治。如胃经有病时于辰时(7~9点)取胃经的穴位治疗;心经有病时于午时(11~13点)取心经的穴位进行治疗。

猜你喜欢

  • 血胤疮

    出《外科启玄》卷六。即腋疬。见该条。

  • 仙桥草

    见《李氏草秘》。为腹水草之别名,详该条。

  • 夜光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攒竹,见该条。

  • 巴豆中毒

    病名。因药服或误服巴豆过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症见口咽热痛,面赤,五心烦热,剧烈腹痛腹泻。严重者可致昏迷,黄疸,肾脏损害,甚至休克死亡。治疗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本草纲目》卷四载有解巴豆毒的药物,如黄连汁

  • 点穴疗法

    即指针疗法。见该条。

  • 图注八十一难经定本

    书名。2卷。明·童养学注。刊于十七世纪中期(崇祯年间)。本书上卷为诊法部分,又名《新刻增补王叔和脉诀图注定本》,内有佚名氏《增诊家指掌》及王叔和《脉诀》(包括《脉赋》等内容)。其中收载了诊脉、脉象、望

  • 四肢懈惰

    证名。见《医钞类编·肢体门》。即四支解堕。详该条。

  • 烧灼灸

    与温和灸相对而言,凡可使患者产生烧灼感觉的灸法,称之为烧灼灸,如化脓灸等。

  • 小逆

    ①出《伤寒论》,在治疗上犯了较小的差错。②运气学说术语,见《类经图翼》。五运与六气合参时,如果岁运与司天之气在五行属性上为母子关系(岁运为母,司天之气为子),则称“小逆。”如壬子年木气主运而少阴君火司

  • 齿音离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齿音离者,是风冷客于齿龂间,令齿龂落而脓出,其齿则疏,语则齿间有风过之声,世谓齿音离也。”系指因牙齿稀疏,说话时齿缝中有如风过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