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脾气虚弱而多涎者。《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症见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治宜补益脾气。用补中益气汤。
指肝脏所藏的血。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但从临床上看,提到肝血虚的一些病证,常和血虚、失血的情况相联系,而不一定有阴虚阳亢的表现。
化痰法之一。与润燥化痰同义。治疗燥痰的方法。由于外感温燥,或肺阴不足,虚火灼金,炼液为痰。症见咽喉干燥哽痛,呛咳痰稠难咯,舌红苔黄而干。用贝母、瓜蒌、沙参、麦冬、梨皮之类。
经穴名。代号BL57。出《灵枢·卫气》。别名鱼腹、肉柱、伤山。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小腿后面,腓肠肌两肌腹交界处下端,当踝关节伸展时呈“人”字形凹陷处;或于委中直下8寸处取穴。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
【介绍】:见张从正条。
即瘴气,详该条。
病名。生于唇部的一种顽症。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又名白茧唇、紧唇、沈唇。多由思虑伤脾,心火内炽,脾胃积热;或水亏火旺,火毒蕴结唇部所致。初起在口唇部出现豆粒大硬结,逐渐增大,坚硬疼痛,白皮皱裂,形如
见本草三家合注条。
《审视瑶函》卷五方。黄柏(盐水炒)、知母(盐水炒)、黄连(酒炒)、茯苓、生地黄、枸杞子、寒水石各二两,当归(酒洗)、白芍药(酒炒)、草决明各一两,独活八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腹白
证候名。多因寒湿停滞,致脾阳受损。症见痞满、腹痛、洞泄、四肢不温,舌淡苔灰白而滑,脉缓滑。《温病条辨·中焦篇》:“湿之入中焦……有伤脾阳,有伤脾阴,……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治宜温中健脾,辅以燥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