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国树木分类学》。为黄练芽之别名,详该条。
《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方。栝蒌实、枳实(麸炒,去瓤)、桔梗、半夏各等分。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食后淡姜汤送下。治胸膈痞痛彻背,胁胀喘急妨闷。若痰因火动者,加黄连。
脾属土,肾主水。根据五行的资生制约关系,在正常情况下,脾土制约水液,使其正常运化,不使泛滥成病。若脾土虚弱不能制约水湿,则可泛滥为患,出现水肿、痰饮等症。
经外奇穴名。《针灸资生经》引《集效》:“灸劳法:……令身正直,用草子,男左女右,自脚中指尖量过脚心下,向上至曲大纹处截断,却得此草自鼻尖量,从头正中至脊,以草尽处用墨点记;别用草一条,令病人自然合口,
痰证之一。见《不居集》卷十七。即寒痰。详见该条。
见《福建中草药》。为元宝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大金钱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医家。字明叔。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在太学时,曾随名医史载之学习,精通医术,疗效甚高。
解剖名。出《灵枢·忧恚无言》。即唇,亦作唇口。唇之色泽具诊断意义。《疡医大全》卷十四:“唇口焦红者吉,唇红者主烦躁渴饮,唇燥裂者是脾热,唇口俱肿赤者是热极……,唇青者主血虚脾寒也……。”参见唇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山枝仁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