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外科全生集》卷一:“贴骨疽,患在环跳穴,又名缩脚疽。皮色不异,肿硬作痛者是。”证治参见附骨疽条。
病名。生于体表的一种癣疾。《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圆癣之状,作圆文隐起,四畔赤,亦痒痛是也,其里亦生虫。”多由湿热外邪侵袭皮肤或接触传染而得,好发于面颈、躯干、四肢等处。病损为钱币状圆形红斑,边缘清
【生卒】:?~760年?【介绍】:唐代本草家,字弱斋。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人。曾因被控“私撰国史”贬十年。回京后,737年为广文馆博士,人称“郑广文”。蒐集由西域等地转入内地的药物,撰《胡本草》7卷
针灸著作。又名《琼瑶发明神书》、《针灸神书大成》、《琼瑶捷径灸疾疗病神书》。有2卷本、3卷本及4卷本数种。旧题宋·刘真人(又作刘党或琼瑶真人)撰。撰年未详。明、清间有数种不同的刊本。重点论述用针手法及
经穴别名。《素问·气穴论》:“下纪者,关元也。”后《类经图翼》作关元穴之别名。属任脉经,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三寸。
病名。指中蛊毒所致的多种病候。包括射工病、沙虱病、水毒病、蛇蛊、蜥蜴蛊、虾蟆蛊、蜣螂蛊等。《诸病源候论·蛊毒病诸候》:“凡蛊毒有数种,皆是变惑之气。……凡中蛊病,多趋于死,以其毒害势甚,故云蛊毒。”《
病名。即阳明经部位的瘰疬而易溃难敛者。《冯氏锦囊秘录》卷十九:“瘰疬者手足少阳蕴热积滞所致也。二经多气少血,所以结核坚而不溃,延蔓串通。若阳明经则气血多而溃矣,俗名烂疬。”
五膈之一。见《肘后备急方》卷四。《诸病源候论·五鬲气候》:“忧鬲之病,胸中气结烦闷,津液不通,饮食不下,羸瘦不为气力。”参见五膈条。
即水针疗法,见该条。
【介绍】:见吴嗣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