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朞,是天的一周,即天的三百六十五度,就是一年。《素问·气交变大论》:“五运更始,上应天朞,阴阳往复,寒暑迎随。”
即咽峡部。《喉科指掌》卷三:“双乳蛾,……生于关口上部两边。”证治参见乳蛾条。
《银海精微》卷上方。人参、黄芩、大黄、桔梗、茯苓、芒硝、茺蔚子各二两,玄参一两半,白芍药、细辛、白芷各一两。为粗末,每服四至五钱,水煎服。治下睑生风粟,如杨梅之状者。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即发于足背或足小趾后京骨穴等处之疽。脓少、瘙痒。治同足背发。
经外奇穴名。见《经外奇穴汇编》。位于脐下4.5寸,再旁开腹正中线一横指处。主治子宫脱垂。直刺0.5~1寸。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杂病》。《审视瑶函》:“此症生于风轮,从上边而下,不论厚薄,但在外色白者方是。若红赤及变症,非本病也。……因其自上而下,如帘垂下,故得其名。”参见赤膜下垂条。
【生卒】:1394~1475【介绍】:明代藏医家。西藏昂仁人。藏医北方学派创始人。曾系统学习佛经、语言、文学、天文、历算、医学及工技。著述涉及宗教、文学、天文、医学、工技等各个方面。医著有《药学宝箱》
病名。①指风寒湿邪阻滞血脉所致的痹症。出《素问·痹论》。症见皮肤变色,皮毛枯萎,肌肉顽痹等。治宜导痹通脉,可用导痹汤、人参丸等方。②指热痹。《医宗必读·痹》:“脉痹即热痹也。”详见热痹条。③指心痹。《
【介绍】:元代医生。生平不详。编有灸法专书《西方子明堂灸经》,八卷。
祛风法之一。是风湿之邪留滞经络、肌肉、关节等部位,出现游走性疼痛症状时的治法。可用羌活、独活、防风、秦艽、威灵仙、桑枝、五加皮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