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类证治裁·痉症》。指太阳痉、阳明痉、少阳痉。详各条。
【介绍】:明代医僧。居住在歙县(今安徽歙县)北八十里的箬岭上,长于针灸,用细毫针治病,有良效。
病证名。《症因脉治·内伤眩晕》:“气虚眩晕之症,气虚即阳虚也。其人面色白,身无热,神识清爽,言语轻微,二便清利,时或虚阳上浮,头面得火,眩晕不止。”《医略六书·眩晕》:“劳倦伤脾,清阳下陷,眩晕倦怠,
《医垒元戎》方。牡丹皮、枳壳(麸炒)、当归各一两,延胡索、桂皮、陈皮、炙甘草、炮三棱、炮姜、半夏(洗)、羌活各五钱,川芎二两,白术(麸炒)、木香各三分,诃子肉,芍药各二钱。为细末,每服二钱,水煎,食前
见哑门条。
经穴名。在头部者,称头临泣;在足部者,称足临泣。同属足少阳胆经。见各该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麦斛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上。即涌泉疽焮肿有痒感者。
即以艾灸穴位治疗痔漏的方法。出《五十二病方》。《外台秘要》卷二十六曾引录“崔氏灸痔法”。现已少用。
证名。指腋下至胁部疼痛。出《素问·气交变大论》。详胠胁肋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