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即干霍乱。《世医得效方》卷二:“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今考之,此证乃名干霍乱。”参见痧、干霍乱条。
证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胃中挟热,烦躁,聚结涎沫,食入即吐,名曰热呕。或因胃热伏暑,及伤寒伏热不解,湿疸之类,皆热之所为也。”《世医得效方·热呕》:“胃受邪热,心烦喜冷,呕吐不止。”可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铃兰之别名,详该条。
【生卒】:六世纪【介绍】:隋代官吏。荥阳(今河南郑州)人。撰有《产乳书》2卷,已佚。
经脉学著作。3卷。元·滑寿撰。刊于1341年。卷上为手足阴阳流注篇,统论经脉循行的规律;卷中为十四经脉气所发篇,根据《金兰循经》等书中关于全身十四经脉循行的文字作了较详细的注释和发挥,并补记、说明了各
气,谓生气,在人体则指真气;立,谓确立、独立或健全。《素问·生气通天论》:“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王冰注:“根于外者,生源系地,故其所
病名。见《石室秘录》。多发生于产后1~3天内。因产后气血未复,盛夏炎热,暑邪乘虚侵袭肌体,阴气卒绝,阳气暴壅,经络不通而致高热,神志不清等症。若热中于里,兼见心烦口渴,大汗面赤,脉洪大,治宜生津止渴,
①病证名。癃闭之一。指气虚或气滞而使小便不通。《景岳全书·癃闭》:“气闭证当分虚实寒热而治之。凡气实者,气结于小肠膀胱之间而壅闭不通,多属肝强气逆之证,惟暴怒郁结者多有之,宜以破气行气为主,如香附、枳
形容满脸通红。太阳病未解,并传阳明时出现的病色。阳明之经循于面,阳气郁发于表,故面色红赤。治宜发汗解表。《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
出《吴普本草》。为草薢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