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纲目》。即脱囊,详该条。
见《中国种子植物分类学》。为赤阳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又作脾消。《世医得效方》卷六:“脾痛之证,饮食入腹,如汤浇雪,随小便而出,落于溷僻沟渠中,皆旋结如白脂,肌肤日益消瘦,……精神恍惚,口舌焦干,或阳强兴盛,不交而泄。”可用姜粉散、附子猪肚丸等方。
见《金匮要略》。即术附汤,见该条。
出《肘后方》卷五,即旋耳疮,详该条。
病名。指肉痿。《医宗必读·痿》:“脾痿者,肉痿也。”详肉痿条。
出《素问·宣明五气篇》。涎出于口,口为脾窍,故涎为脾液。参见五脏化液条。
①六淫之一。与温、热、暑等病邪同一属性而较甚者。②太阳伤寒误用火熏所致之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便血),名为火邪。”
【介绍】:见俞弁条。
经外奇穴名。位于手掌侧面,当第三、四掌指关节间之中点处。主治牙痛,下颌关节痛。直刺0.3~0.5寸;或向上斜刺0.5~1寸(图24)。图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