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癫痫

癫痫

病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①即痫病。又名风眩。古代癫、痫二字通。《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十岁以上为癫,十岁以下为痫。”参见条。②癫证与痫证的合称。癫,指精神错乱一类疾病;痫,指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疾病。详各条。

猜你喜欢

  • 凤仙子

    见《本草纲目》。为急性子之别名,详该条。

  • 洪正立

    【介绍】:清代医家。字参岐。新安(今安徽歙县)人。曾对龚廷贤所纂辑的《医学入门万病衡要》(又称《医衡》)一书加以编录。

  • 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

    见伤寒论注条。

  • 修事指南

    书名。1卷。清·张撰。撰年不详。首为炮炙论,总论制药之法;其次分论232种药物的炮炙方法。主要参考雷敩以后各家本草著作及有关资料编成。1928年以后,本书又先后被改名为《制药指南》或《国医制药学》印行

  • 恶(wù)日

    证名。出《兰室秘藏》卷上。即羞明。详该条。

  • 脏腑娇嫩

    小儿脏腑生理特点之一。《小儿药证直诀》:“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藏六府,成而未全。”《幼科类萃·小儿初生总论》:“惟小儿脏腑娇嫩,血气懦弱,肌体不密,精神未备。”《小儿病原方论》:“小儿一周之内,

  • 地节根

    见《青海药材》。为白茅根之别名,详该条。

  • 鱼骨形

    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 平补平泻

    ①指先泻后补的补泻方法。《神应经》:“……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邪气,后补真气。”②指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补泻方法。《针灸大成》:“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而平也。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

  • 透关射甲形

    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