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见《医说》卷四。又称齁。指喘急而喉中有痰鸣声,类哮证。多因过食鱼虾盐咸,内有积痰寒饮,外寒与内饮搏击,肺气壅阻所致。《金匮翼·齁喘》:“齁喘者,积痰在肺,遇冷即发,喘鸣迫塞,但坐不得卧,外寒与内
【介绍】:唐代医家。撰有《广黄帝本行记》,已佚。
见《广东中药》,为独脚柑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东中草药》。为鲫鱼胆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即瘛疭。详该条。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小儿疮疡之由胎毒形成者。古人认为系因孕母恣食辛、热、煎、炒,或七情内火妄动,热毒传于胎中,致儿生后发为疮疡肿毒。治宜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仙人活命饮之类。
旃,音毡,zhān。见《药物学大成》。为番泻叶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中草药》。为通城虎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少泽穴,见该条。
病名。十三丁之一。《备急千金要方》卷廿二:“十二曰浮沤丁,其状疮体曲圆少许不合,长而狭如薤叶大,内黄外黑,黑处刺不痛,内黄处刺之则痛。”治见疔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