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四。亦名带下赤候。指从阴道流出淡红似血非血的粘液,淋沥连绵不断,称为赤带。多因忧思积伤心脾,肝郁火炽,灼伤冲任带脉所致。治宜扶脾气、清肝火。方用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
泛指人体各种寄生虫病。古医籍记载的多指肠道寄生虫。
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胞宫。详该条。
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即生于尾骨上端的外痈。因其为坐马着力之处而得名。鹳口疽大多由此转化而成。参见该条。
见医学摘粹条。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六。多因生疥疮搔抓破皮,继发感染作脓,或湿热蕴毒所致。皮损形如豆粒,顶含稠脓,痛痒相兼。治宜内服秦艽丸,外搽蛇床子散。
【介绍】:唐代医学家。撰有《岭南脚气论》1卷,已佚。
见《湖南野生植物》。为蕨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花叶矮沱沱之别名,详该条。
即黑锡丹第二方,见黑锡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