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审视瑶函》。即黑夜精明证。详该条。
见《广西中草药》。为黄花倒水莲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即虎口疔。见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目窗,见该条。
古病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马莳注:“其脉若滑,则病脾风疝,外感之邪也。”张志聪注:“太阴脉滑,则土邪有余,脾风疝者,即肿重坠之属,病在湿也。
证名。指粪便干燥秘结。见《名医类案·秘结》。详大便秘结条。
出《食疗本草》。为莱菔之别名,详该条。
见《新疆药材》。为锁阳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①指表邪因误下入里,无形之邪结于心下,按之柔和不痛的痞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②指气膈。多因忧思郁结所致。《医方考·痞门
书名。1卷。清·张振鋆撰。刊于1889年。本书汇集明、清时期名医缪仲淳、喻昌、叶香岩、吴鞠通、陈耕通、余师愚等二十余家所论疫症、痧症、疫喉、痧喉的经验与理论,间附作者评语,全书并有结语。建国后有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