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高盖条。
【介绍】:宋代医生。与宋处撰《新修钟乳论》1卷,已佚。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绝痧方,见该条。
病名。出《外科理例》卷四。指有头疽生于鬓角,属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二经。由相火妄动,外感风热而发。初起宜服柴胡清肝汤、或鼠粘子汤;脓成者宜服托里消毒散。外治初用二味拔毒散。余证治见有头疽及额疽。
指未婚女子。宋·齐仲甫《女科百问》第十三问:“室女者,乃未出闺门之女也。”
病名。生于皮肤浅表的赘疣。出《外科启玄》卷七。又名疣疮、瘊子、尤。由于风邪搏于肌肤而生;或肝虚血燥,筋气不荣所致。本病好发于手背、指背、头面等处。初起小如粟米,渐大如黄豆,突出皮面,色灰白或污黄,表面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八卦命名者。见《证治准绳·杂病》。即地廓。详该条。
见伤寒论注条。
经穴别名。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即通天,见该条。
病证名。即风寒咳嗽。《古今医鉴》卷四:“风寒嗽者,鼻塞,声重,恶风恶寒,或自汗,或无汗者是也。治当以发散行痰,用二陈汤加麻黄、桔梗、杏仁。”参见风寒咳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