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猛疽

猛疽

病名。多由肺肝二经蕴热,痰毒邪火上攻咽喉所致。症见咽喉焮红,漫肿疼痛,汤水难入,呼吸不利,寒热大作。《灵枢·痈疽篇》:“痈发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因其来势太猛,倘猛不可遏。”(《外证医案汇编》卷一),故曰猛疽,治宜解毒泻火、消肿、止痛。用普济消毒饮黄连消毒饮等加减。本病类今之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等。参见喉痈条。此外亦有谓猛疽即结喉痈。“问当结喉生痈何如,曰:是名喉痈,又名猛疽。以其势毒,猛烈可畏也。”(《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可与结喉痈条互参。

猜你喜欢

  • 曲鳅

    病名。《疡科心得集》卷中。即委中毒,见该条。

  • 羌活蒲蓝汤

    见《辨证施治》。羌活9~15克,蒲公英、板蓝根各15~30克。水煎服。功能辛凉解表。治感冒风热,咽喉肿痛。

  • 垂帘膜

    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赤膜下垂,由客邪所攻,致赤膜从上生而下遮黑睛,名垂帘膜。”详赤膜下垂条。

  • 灰尖黄根舌

    舌根黄苔,尖灰苔。苔厚而干燥,兼见二便闭,发热,口渴引饮,大汗出,为脏腑实热,胃有食滞,宜清热导滞(见《伤寒舌鉴》)。

  • 热漏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七。即血漏。见血漏条。

  • 雪雅堂医案

    见国医百家条。

  • 阳旺而痛内障

    证名。指眼珠从午夜至午前作痛的证候。《眼科纂要》卷五:“午前痛(自午逆上至子为阳),阳旺又当阳,痛久也能生白翳,急宜抑火。”参见目痛条。

  • 十香返生丹

    即十香返魂丹,见该条。

  • 内经脉学部位考

    见伤寒方经解条。

  • 神庭

    经穴名。代号DU24。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发际。属督脉。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外台秘要》)。一说:“在发际,直鼻”(《针灸甲乙经》)。布有额神经分支和额动、静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