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四川中药志》。为梧桐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血证论》卷二。即泪堂。详该条。
暑热挟湿的病证。夏季常见病之一。因暑热蒸动湿气所致。发病机理为暑伤津气、湿浊阻滞气机。症见胸脘痞闷、心烦、身热,舌苔黄腻。如暑湿困阻中焦,则见壮热烦渴、汗多尿少、胸闷身重;如暑湿弥漫三焦,则见咳嗽、身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廿八。即针眼。《证治准绳·杂病》:“视其背上即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眼时即瘥,故名偷针,实解太阳经结热也。”详针眼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玉竹之别名,详该条。
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即小产,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即水沟,见该条。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临产泄泻,内由脾气虚弱,或先饮食受伤,或新感寒邪,因而泄泻也。治法于催生药内,加一二温中和胃,消食利水,则泄泻可以稍愈而产亦易,不必用苓、术补土,以壅胎气,可服温脾达生汤
证名。见《兰室秘藏》卷上。即羞明。详该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水蜈蚣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