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中根部白厚滑苔,舌质边尖淡红,为有寒湿表现,表里证均可见。若伤寒邪在太阳,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口不干、舌不燥、胸闷等症,见此苔者,为风寒夹湿表证,治宜解表化湿。若杂病里证见此苔者,为中焦脾
病证名。《幼科类萃》:“(小儿)风毒者,因惊风之后,风从气行,血从气使,毒气蓄于皮肤,流结而为肿毒,遂成顽核赤色,多在腮颊之间,或耳根骨节之处,重者成痈成疖,谓之遁毒风,宜以百解散(甘葛、升麻、赤芍、
病证名。《幼幼集成:“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涎出”,呕恶吐涎宜乌梅丸安蛔定吐,参见虫吐条。
经穴别名。出《素问·气府论》。《针灸甲乙经》作上关穴别名。见该条。
古人用十干以纪日,丙丁即丙日与丁日。丙丁属火,火分阴阳。丙为阳火,内应手太阳小肠经,故小肠经旺于丙日;丁为阴火,内属手少阴心经,故心旺于丁日。《素问·脏气法时论》:“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
①奇经八脉之一。出《灵枢·经别》。其循行路线,据《难经·二十八难》载:“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本脉约自与第二腰椎同高的季胁部下边开始,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横行腰腹,绕身一周。本脉发生病变
证名。又名眼暗。《诸病源候论》卷廿八:“夫目者,五脏六腑阴阳精气,皆上注于目。若为血气充实,则视瞻分明;血气虚竭,则风邪所侵,令目暗不明。”即目昏,详该条。
【介绍】:宋代眼科医生。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善治目疾,尤长于针拨内障。
病证名。指因多食牛肉停滞不化者。《医钞类编》卷九:“牛肉积,捣马鞭草汁或生姜汁饮之。”参见肉积条。
指纹理。《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两吻多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