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濡脉

濡脉

脉象之一。脉象浮小而无力,轻按可得,重按反不明显。《脉经》:“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脉诀汇辨》:“濡者,即软之象也。必在浮候见其细软,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见也。”多见于亡血伤阴或湿邪留滞之证。

猜你喜欢

  • 陵后

    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后缘下方凹陷处。主治腓神经痛,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胎疝

    病名。①指先天禀赋不足,使儿生下,即少腹下部结硬疼痛(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宜以行气止痛为治,用五磨饮子、金铃子散之类。②指即睾丸肿大,久而不愈者。

  • 麻沥果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橡实之别名,详该条。

  • 汤头歌诀正续集

    见汤头歌诀续集条。

  • 杨雨苍

    【介绍】:见钱秀昌条。

  • 产门颓

    病名。又名产、产颓。包括产后子宫不收。静光轮应禅师考定《女科秘要》:“产物形如帕下垂,俗名呼作产门颓。”指产时用力,气虚下陷,产后子宫脱下。严重时可致阴道壁下垂及小便淋沥等。治宜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

  • 订正伤寒论注

    书名。全称《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17卷(即《医宗金鉴》卷1~17)。清·吴谦等纂注。编者鉴于《伤寒论》的一些旧注本,每多“随文附会,难以传信”,遂予订正,详加注释,并选集过去注本中能阐发仲景经义的

  • 食积呕吐

    证名。又称食呕。《症因脉治·呕吐论》:“食积呕吐之症,胸前满闷,嗳气作痛,痛则呕吐,得食愈痛,按之亦痛。……食积呕吐之因,饮食不节,损伤中气,不能运化,停食成积,中脘痞塞,则发呕吐矣。”参见食呕条。

  • 新生浴儿

    见《奇效良方》。古人认为小儿初生须用五根汤(桃、柳、楝、枚、槐)加白芷,苦参煎汤浴之,若遇气候炎热,则以软绢蘸汤揩拭周身,可以清洁皮肤,预防疾病。

  • 七叶藤

    见《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为七叶莲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