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湿痹

湿痹

病名。①指湿气盛而成痹者。见《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并治》。又名着痹肌痹。《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精神昏塞。”《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症,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湿痹之症也。湿痹之因,或身居卑湿,湿气袭人,或冲风冒雨,湿留肌肉,内传经脉,或雨湿之年,起居不慎。……湿痹之治,发汗,羌活除湿汤胸满闷,茯苓汤风湿,苍防二妙汤;寒湿术附汤湿热,苍柏二妙丸。”亦可用茯苓川芎汤除湿蠲痹汤等方。参着痹、肌痹条。②脚气病之一种。《寿世保元》卷五:“脚气者……亦有疼痛不仁者,名曰湿痹。”参见脚气条。

猜你喜欢

  • 广惠司

    元代医疗机构名称。《元史·仁宗本纪》载:“广惠司,秩正三品,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及在京孤寒者。”广惠司是一种阿拉伯式医院。1253~1259年,蒙古族军队占领“波斯”一带后,在城防军

  • 膀胱寒

    证候名。《备急千金要方》:“膀胱寒,小便数,漏精稠厚如米白泔。”

  • 岩柏草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地柏枝之别名,详该条。

  • 松子喉风

    病名。多由心胃火燔,邪毒上冲所致。《焦氏喉科枕秘》卷一:“形如松子,色若猪肝,口喉皆赤,张口吐物则气逆,关闭不能饮食。”治宜泻热凉膈。用三黄凉膈散加荆芥、防风、僵蚕、牛蒡子等。或待脓熟时以刀针于高肿处

  • 卒脑风证

    证名。指内、外障之有太阳穴部剧痛表现者。《证治准绳·杂病》:“太阳内如槌似钻一团而痛也。若痛及目珠,珠外有赤脉纵贯及瘀滞者,必有外之恶证来矣;若珠不赤痛,只自觉视如云遮雾障,渐渐昏眇者,内证(内障)成

  • 温针灸

    又称针柄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

  • 背缝

    经外奇穴名。见《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位于肩胛部,腋后纹头直上,与第四胸椎棘突相平处。主治肩背疼痛。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脾胃阴虚

    胃阴虚和脾阴虚的综合表现。脾与胃相表里,同主后天水谷营养的生化,故胃阴虚常引致脾阴亦虚,出现本证。参胃阴虚、脾阴虚各条。

  • 聚毒寒喉风

    病名。《奇效良方》卷六十一:“九曰聚毒寒喉风,喉关聚毒,涎唾稠实,发寒热,仍分上下。关上者依法治疗,关下者难治。”系十八种喉风症之一。参见喉风条。

  • 新制柴连汤

    《眼科纂要》卷上方。柴胡、黄连、黄芩、赤芍药、蔓荆子、栀子、龙胆草、木通、甘草、荆芥、防风。水煎服。治目暴痒、暴肿、暴红,一、二日后,畏风畏明,见风、见光则痛如针刺,或泪下如滚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