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垒元戎》方。①当归(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酒洒蒸)、厚朴、陈皮。为粗末,水煎服。治气虚弱,起则无力,恇然而倒。②当归(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酒洒蒸)、木香、槟榔各一两。为粗末,
病证名。出明·万全《育婴家秘》。又名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串疮。系由湿热火毒,蕴蓄经络而发。《外科大成》载其症“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虽多发于腰及胸胁等处,但亦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发病
即乳儿法,详该条。
即砭镰法。详该条。
①出《素问·骨空论》。指股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髀骨,上端如杵,入于髀枢之臼,下端如鎚,接于骨,统名曰股,乃下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俗名大腿骨。”②指桡骨。《沿身骨脉论》:“辅臂骨者髀骨。”③
病证名。见明·岳甫嘉《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篇》。多因经期感寒所致。症见经行时周身疼痛,手足麻痹,寒热,头痛目眩等。治宜辛温解表为主。方用五积散之类。
①五治法之一。针对病邪所在,用针刺或汤药攻邪。根据部位有上取、下取、内取、外取、傍取等。②采用之意。《灵枢·颠狂》:“治之取太阴、阳明。”《素问·藏气法时论》:“取其经,厥阴与少阳。”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七。由肝脾二经火毒而成。此证生于腋下,坚硬若钉头,痒且痛,色紫黑,身有寒热,四肢拘急,烦躁作呕,痛引半身。宜服麦灵丹、蟾酥丸之类汗之。余参见疔疮条。
书名。8卷。陆渊雷撰于1930年。陆氏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伤寒论》用较浅显的理论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选注精要。作者对仲景原著中的某些条文,试图用近代医学科学理论加以融会,但因思想方法局限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胖大海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