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清散汤

猜你喜欢

  • 虚火上炎

    肾阴亏虚,水不制火,出现阴火上升的证候。表现为咽干、咽痛、头昏目眩、心烦不眠、耳鸣、健忘、手足心热,或目赤、口舌生疮,舌质嫩红,脉细数等。治宜滋阴降火、补虚清热。

  • 京万红烫伤药膏

    研制方。见《新编中成药手册》。穿山甲、地榆、当归、白芷、紫草、乳香、没药、血竭、栀子、大黄、冰片。油膏剂,外用适量,涂敷患处。功能止痛消肿,生肌解毒。治烧伤烫伤,红肿起疱,疮面溃烂、化脓等。

  • 王肯堂

    【生卒】:1549~1613【介绍】:明代著名医家。字宇泰,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金坛(今江苏金坛)人。曾任翰林院检讨等官职,因上书抗御倭寇事被降职,后来称病还乡,罢官后,在家乡研究医学,并为人治病,

  • 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T。《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

  • 妊娠脘腹胀满

    病证名。多因孕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湿邪困脾,脾不建运,或暴饮暴食,积食停胃致气滞不舒。若脾胃气虚,症见脘腹胀满,食少纳呆、便溏、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消瘦、面色萎黄、口泛涎沫。治宜益气健脾。方用《医

  • 阴阳乖戾

    乖戾,不和或失调。阴阳不和或失调是病理变化的基本原理,导致阴阳偏衰偏亢,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常等。参阴阳失调条。

  • 浸泪争明

    证名。清·佚名《眼科统秘》:“此症目常脓泪浸,乃是肺经实热。”详见眵泪条。

  • 接骨如神丹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三十方。半夏一两(每一枚配虫一个,同捣烂,炒黄),自然铜二钱(醋淬),古文钱三钱(醋淬),乳香、没药各五钱,骨碎补七钱。为细末,每服三分,用导滞散二钱,热酒调下,次日再服如前

  • 养血

    即补血。详该条。

  • 中外

    即内外,代表疾病在表在里的不同部位或阶段,也泛指发生在内脏或体表的两类疾病。《素问·至真至大论》:“病之中外,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