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又称风泄,见《医学入门》卷四。详风泄条。
指外感风邪,厥气内逆的病证。《灵枢·癫狂》:“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
病证名。多因经期、产后、胞脉正虚,湿毒秽浊之邪,乘虚内侵直伤胞脉,损伤冲任之气血,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致。症见带下量多,色如米泔或黄绿如脓,五色杂下,气味臭秽,阴部痒痛,或有发热,腹痛,小便短赤等
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见《奇效良方》。即风池直上发际处。左为日角,右为月角。参见太阳条。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官阶从九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拔罐法之一。是针罐法和药罐法结合的一种拔罐方法。常用于治疗风湿痛等。
古人认为悬雍垂为音声之关。故《灵枢·忧恚无言》:“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菀,古与“郁”音义相通。膹菀即膹郁。详膹郁条。
见《景岳全书·外科钤古方》卷六十四。水红花(或子)不拘量。以水熬膏,水或酒调服;外敷痞块处。治痞块。
八会穴之一。《难经·四十五难》:“脏会季胁。”李胁指章门穴。盖章门为脾之募穴,脾为生化之源,五脏皆取禀于脾,故名。凡五脏疾患,皆可酌情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