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江瓘(guàn 灌)

江瓘(guàn 灌)

【生卒】:1503~1565

【介绍】:

明代医家。字民莹。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少时母病故,其后他自己患呕血证,医治无效,遂弃仕途,钻研医学,终成为当时名医。因有感于《褚氏遗书》中所说的“博涉知病,多诊识脉”的见解,加以自己居处偏僻山区,尤感病案的重要意义,遂努力于搜集历代医家医案。参考自《史记》至明代文献百余种,结合家藏秘方和个人医案,经二十年,编成《名医类案》一书,未及刊刻而去世,后由其子江应宿加以增辑问世(1591年)。此书为我国第一部内容较系统和完备的医案著述,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病证,汇集了古代名医的临证治验,为研究疾病史和治疗学提供了丰富资料,颇具参考价值,曾多次刊印,流传较广。

猜你喜欢

  • 腰痛

    证名。出《灵枢·经脉》。指腰部疼痛。腰为肾之外候,诸脉多贯于肾而络于腰背。故凡年高、病久,劳倦过度,情志所伤,房室不节而使脏气虚衰;或因感邪、外伤而使腰部经脉不利,气血不畅等,皆可导致腰痛。《济生方·

  • 白睛溢血

    眼科病证。见广州中医学院《中医眼科学讲义》。即色似胭脂证。详该条。

  • 大补大泻

    针刺手法分类名。指手法较重,刺激量较大的补泻方法。《针灸大成》:“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俱补俱泻,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均属此类

  • 大补黄芪汤

    《魏氏家藏方》卷四方。又名黄芪大补汤。黄芪(蜜炙)、防风、川芎、山茱萸肉、当归(酒浸)、白术(炒)、肉桂(去粗皮)、炙甘草、人参、五味子各一两,白茯苓一两半,熟干地黄一两,肉苁蓉(酒浸)三两。为粗末,

  • 清胃黄连丸

    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方)。黄连、牡丹皮、连翘、生地黄、生石膏、天花粉、桔梗、知母、赤芍药、玄参各2.5公斤,栀子、黄芩、黄柏各6.25公斤,甘草1.25公斤。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服6克,日二

  • 子明

    【介绍】:战国时医家。扁鹊的弟子,详见子阳条。

  • 上官翼

    【介绍】:唐代人。撰有《养生经》一卷,已佚。

  • 肠痹

    病名。指大、小肠的气机痹阻,导致多饮而小便不利或飧泄的病症。《素问·痹论》:“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治宜利尿健脾为主。选用五苓散、吴茱萸散、木香丸等方。

  • 蜘蛛疮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七。患处皮肤上起小水疱,淡红而痛,五七成群,状如蜘蛛,故名。治疗参见缠腰火丹条。

  • 顽涎

    病证名。指引起喘嗽痰鸣的涎液。《东医宝鉴》:“顽涎者,脾肺所出也。涎则流溢于咽喉,如水鸡之声,喘嗽烦闷。”治宜豁痰降逆。用涤痰汤、三子养亲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