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气虚痹

猜你喜欢

  • 四时茶

    见《闽南民间草药》。为冰糖草之别名,详该条。

  • 气化无权

    即气化不利。见该条。

  • 荔仁

    见《广西中药志》。为荔枝核之别名,详该条。

  • 脾开窍于口

    出《素问·金匮真言论》。脾气通于口,胃脉挟口环唇,所以脾胃的功能可以从口反映出来,脾气健旺则知饥欲食。《灵枢·脉度》:“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病则食欲不振,脾虚则口淡无味,脾热往往口有甜味。

  • 明灸

    即直接灸。详该条。

  • 海上名方

    见海上方条。

  • 胃痹

    病名。即指胸痹。见《症因脉治》卷三。详胸痹条。

  • 蜡花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蜡梅花之简称,详该条。

  • 瓠子(瓠,hù,户)

    出《新修本草》。又名甘瓠,龙蜜瓜,天瓜、长瓠。为葫芦科植物瓠子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Standl.var.hispda(Thunb.)Hara的果实。我国各地有栽培。甘

  • 外肾肿硬

    病证名。见《普济方》卷二百四十九。指阴囊部肿硬。多见于小儿。宜外用地黄散(干地龙研末)生薄荷汁调涂。《婴童百问》:“小儿外肾肿大,茎物通明,牡蛎粉研极细,鸡子清调敷为佳。”参见脱囊、阴肿、疝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