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下陷
又称中气下陷。详该条。
又称中气下陷。详该条。
病名。见《伤科汇纂》卷九。证治同金创。详该条。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不调。详该条。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发热》。指精血津液等耗损所致的虚热。《证治汇补·阴虚发热》:“有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阳气独盛,发热不止,向晚更甚,或饮食如常,头胀时作,脉洪数无力,视其舌大而色赤者,阴
病证名。见清·王实颖《广嗣五种备要》。多因产后失血,肝血不足或情志不遂所致。症见胸膈不舒,多怒等。治宜生化汤去桃仁加木香末二分。若轻产重气,偏用香附、乌药、枳壳之类,则元气反损,满闷益增。
病名。指邪在皮肤表层的痹证。《灵枢·官针》:“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
见黄帝虾蟆经条。
见《此事难知》。即循经传。见该条。
太阳腑证之一。详伤寒蓄水证条。
经脉的表里关系组合。出《灵枢·经别》。指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别相合而言。
指在病变局部选穴治疗的方法。如额痛取印堂、攒竹;胃痛取中脘、梁门等。适用于周身体表各部的局部病变,对内脏和深部疾患亦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