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气散腹胀

气散腹胀

病证名。指真气耗散所致的腹胀。《症因脉治》卷三:“气散腹胀之症,时胀时退,气怯,言微,目慢神清,静则稍减,动则胀急。”多因劳累太过,中气受伤,或久病缠绵,元气受损,真气散乱所致。治宜补气敛气为主。气怯言微,宜生脉散;动则胀急,静则稍减,宜戊己汤加敛气药;气不归元,宜都气丸纳气丸气虚极,宜四君子汤参橘煎等方。参见腹胀条。

猜你喜欢

  • 伏脉

    脉象之一种。脉来隐伏,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难经·十八难》:“伏者,脉行筋下也。”见于邪闭、厥证、剧痛。

  • 脉阴阳俱浮

    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寸脉属阳,尺脉属阴,两部之脉俱浮。可见于风温病外热已盛,而误用辛温发汗,津液受伤,致使热邪内外充斥,故脉见浮洪。

  • 缪存济

    【生卒】:十六世纪【介绍】:明代医生。字慕松。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因多病而学医,认为疾病以伤寒最为重要,于是采集前人关于伤寒的论述,结合自己的见解,编成《伤寒撮要》。另撰有《识病捷法》一书。

  • 收生

    即接产。

  • 亟(qì 气)

    ①指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张景岳注:“亟,即气也。观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即此藏精起气之谓。”②与极通。

  • 尸咽喉

    病名,即尸咽。详该条。

  • 晬(zui 醉)时

    即一周时。指一天的某一时辰至次日的同一时辰。《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 疡科临症心得集

    见疡科心得集条。

  • 小儿指纹

    又名虎口纹、虎口三关脉纹。出唐·王超《水镜图诀》。观察指纹以诊断疾病,是儿科独特的诊病方法,其法主要观察三岁以下小儿食指掌侧靠拇指一侧的浅表静脉,以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纹在风关是

  • 十天干

    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简称十干。商代便用以记天日,其顺序,取义于种子的萌芽、生长、发育、繁殖以至衰老、死亡、新生的全过程。《汉书·律历志》解释:“出甲于甲,奋轧于乙,明丙于丙,大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