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清·佚名《眼科捷径》:“瞳人淡白,初欲成内障,不痛不红,但视物不明耳。”为圆翳内障初起之候。详该条。
书名。9卷。宋代作品。本书汇集宋代考医试题问答记录,系《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全书分六种命题: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运气,共87个问题。其中察脉和诊治类有一定实用价值,其余论述大多空
【介绍】:隋代小儿科医家。生平不详。撰有《小儿用药本草》二卷,《疗小儿杂方》十七卷,均佚。
病证名。①指大便下血。《幼科金针》:“粪前粪后,点滴而下,无腹痛后重者是也。”因湿热内蕴,或风热外受,积于肠道,损伤阴络,血热妄行,下溢肛门所致。治宜清热凉血,用槐花散。②指诸色痢。《幼科发挥》:“痢
病名。《疡科选粹》卷八。因跌扑、压扎所伤。局部肿胀、疼痛,可有畸形及骨声,功能受限。治宜在麻醉下手法复位,夹缚固定。内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肿消痛减后,改服正骨紫金丹或接骨丸;后期服展筋丸、小活络丹及
病名。出《辨证录》卷十三。即手心毒。见该条。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茴香茎叶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活幼心书·决证诗赋》:“孩子伤寒又夹风,目多泪泪脸腮红。太阳冷汗微生喘,口水如涎滴满胸。”治宜香苏饮,加桂枝,疏风散寒。
经穴名。代号ST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鼷穴、面髎、谿穴。属足阳明胃经。阳蹻、任脉、足阳明之会。位于眶下缘与眼球之间,正视时直对瞳孔。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动眼神经下支及面神经肌支,并有眶下动、静脉分支
见王氏医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