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的古称。出《脉经·辨三部九候证第一》。详痰饮条。
证名。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心下,通常是指膈上部位;否,与痞同义,有闷满堵滞的意思。《诸病源候论》卷二十:“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通,故谓之否。”心下否痛,指膈上有痞塞胀满疼痛的
病名。指因情绪激动,逆气冲上,损及肺络所致的咳嗽。《不居集》卷十五:“怒气咳:怒则气上,积血在胸胁,咳嗽年久不愈,每咳则隐隐而痛。”宜用活血饮等方。参见咳嗽条。
书名。1卷。清·许汝楫撰。刊于1888年。本书专论温病癍疹的辨证与治疗,指出:“癍毒发于阳、承于阴;疹毒发于阴、承于阳。”许氏阐析在温病过程中癍、疹的病理和治法各不相同,并介绍了一些自拟的经验效方。末
【介绍】:见卢之颐条。
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同胃主降浊。详该条。
《奇效良方》:“四开四穴,合谷并行间。是穴手足共四穴。”后《针灸大成》等名为四关。参见四关条。
见针灸传真条。
是酸味、甘味药同用以益阴的治法。①阴不济阳,患者表现失眠、多梦、健忘,舌赤糜烂,脉细数,用酸枣仁、五味子、白芍、生地、麦冬、百合等。以酸能收敛浮阳,甘能化生津气,酸甘并用使阴虚得济,阳亢得平。②脾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