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东中草药》。为丁茄之别名,详该条。
指和常规相反的治法。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对正治法发生格拒时所采用的治法。因治法与疾病的假象相从,故亦称从治。参该条。《素问·至真要大论》:“从者反治。”《医门法律》:“从者反治,辨之最难。
见《山东中药》。即昆布,详该条。
见《中药志》。为鼠妇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胀病之一。《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医醇賸义·胀》:“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气血皆少,为清静之腑,寒气干之,故胁痛口苦;气郁不舒,故善太息也。当轻扬和解,后
出《妇人良方大全》卷。即月经。详该条。
【生卒】:十六世纪【介绍】:明代医家。字君敬。休宁(今安徽休宁)人。父程公礼为当地名医。万历十二年(1584年)其父殁,他因哀痛哭泣,后项下发大瘿;自是变服为道士,专心钻研其父所遗之医业,后精于儿科。
病证名。见《银海精微》。亦作丁翳。又名钉翳根深、钉头翳、钉翳障。本症来势迅猛,初起黑睛生翳,根脚如订深入,目赤疼痛,牵连头额,羞明泪出。失治则穿透黑睛,接引黄仁,可成蟹睛。若赤痛羞明等症消退,黑睛则遗
病名。为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又名天痘、天行痘,天疮、天花、天行发斑疮、疫疠疱疮、豌豆疮、登痘疮、百日疮、虏寄疮。由于发病有强烈的传染性,故名天行。因先见点,起胀,灌浆,如花发蕾;七日后收靥,脱痂,如花之
证名。出《素问·本病论》。小便淋沥之意。详淋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