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国医学大辞典》。为猴枣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本证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其中多数是由于在幼小时候因病丧失听觉,无从学习语言因而成聋哑。先天性者,幼小即两耳失聪,不能语言。《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发惊癎后,六七岁不能语言。”《丹溪心法》:
【介绍】:见昙鸾条。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莸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为望江南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生草药手册》。为白鹤藤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庄一夔条。
病证名。即浊病。因浊病有赤浊、白浊之不同,故又称赤白浊或二浊。赤白浊在古代文献中有指小便浑浊者(如《丹溪心法·赤白浊》),后人名为便浊、溺浊、尿浊;有指阴茎口流浊物而小便不浑浊者(如《证治准绳·赤白浊
见《河北药材》。为拳参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①出《疡医准绳》卷三。即锐毒。见该条。②出《中西合纂外科大全》卷一。即耳后疽。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