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九世纪【介绍】:五代时期本草学家。蜀(今四川)人。曾任蜀翰林学士。对药物品种、性味有研究,治病用药也很有经验。根据蜀统治者孟昶的要求,曾与蜀诸医士共同以《新修本草》为基础,校正增删,并加注释
①平相火、固肾阴的治法。梦中遗精多属相火妄动,肾气不固,用封髓丹(黄柏、砂仁、炙草)平相火而固肾精。②清热泻火法之一。叶桂《三时伏气外感篇》:“寒邪深伏,已经化热,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
即五脏毒,详该条。
证名。肺经津液干枯而引起的咳嗽。多系久病热郁,耗伤津液,肺经枯燥所致。因肺为清虚之脏,主肃降,肺失津液滋濡,则肃降失职而致气机逆乱,因而咳嗽,低热,痰少而带血丝,或鼻出血,间或气促,舌红苔少。治宜清润
《医学入门》卷七方。半夏、栝蒌仁各五两,贝母、桔梗各二两,枳壳一两半,知母一两。为细末,生姜汁煮糊为丸。治湿痰在胃,上干于肺,发为痰嗽,兼胸膈满,或寒热交作,面浮肿。
病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发热,心烦,渴欲饮水,如水入即吐,称为水逆。因内有伏饮所致。宜通阳利水,用五苓散。《伤寒论条辨》卷一:“伏饮内作,故外者不得入也。盖饮亦水也,以水得水,
脉诊手法之一。指切脉时指力的轻按、重按。《难经·五难》:“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
练功方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取骑马势,左手钩掌,左臂后伸,右臂掌心向上伸向左前方,上身微向左转,继之右臂自左前方旋向右前方,掌心朝外,随即钩掌,右臂后伸,左臂随之掌心朝上伸向右前方,上身
【生卒】:1148~1227【介绍】:金、元间道士,养生学家。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今山东栖棲)人。其时方士多以不死药惑人,实则多促其人速死。丘断言“有卫生之道,无长生之药”。以其善养生之道,成吉思
【介绍】:见雷伯宗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