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气功的一组动作。又名鸣天鼓。见《诸病源候论·鬼邪候》。又名琢齿。使上、下齿互相叩击如咀嚼状。龚居中《红炉点雪·却病延年一十六句之术》:“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每日清晨,或不拘时,叩齿三十六遍,
病名,指顽固性阴疮。周慎斋《秘传女科》:“阴户生疮,诸药不效,名小肠风”。可用木通、藁本、枳壳、贯众、白芷、甘松、芥穗、薄荷,等分切细,水煎,临用加皮硝三钱,日洗三、五次。
出《摘元方》。为茄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漆大姑之别名,详该条。
六腑病候之一。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少阳属胆,与肝相为表里。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因肝气有余、湿热蕴胆、胆气虚怯或猝受惊恐所致。肝气与七情有密切关系,故胆病多有胁痛及精神神志方面症状。胆内藏清汁而
见女科证治准绳条。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中暑》。指因暑热所致的口渴证。宜清解暑热,养阴生津。用玉露散、麦冬汤、生津丸等方。详中暑条。
阴分不足、津血亏损的证候。阴虚则生内热,每见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消瘦、盗汗、口燥咽干、尿短赤,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等症。治以滋阴为主。若阴虚火旺者,须养阴清热。
《症因脉治》卷三方。柴胡、黄芩、半夏、陈皮、甘草、竹茹。水煎服。治胆火乘脾,不得卧。
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身重痧,痧症初发,势虽凶暴,未必身重,若饮热汤热酒,痧毒即阻塞经络血肉之间,遍身重痛,不能转侧,或呕吐腹胀,脉伏。放痧之后,治先消瘀解毒。宜三十五号家人方。如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