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抽筋痧

猜你喜欢

  • 羊筋痧

    痧证之一。指病处白毛积聚如筋。《痧症全书》卷中:“羊筋痧,腹胀混身板痛,此二症胸前或腰背,用小针穿皮挑出筋毛自愈,只拣疼处看有毫毛聚起者便是,药用涤痧丸,普济消毒饮。”

  • 小肠胀

    胀病之一。《灵枢·胀论篇》:“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医醇剩义·胀》:“小肠为受盛之官,居胃之下,受盛水谷而分清浊,水液渗于前,糟粕归于后,寒气上逆,则化物不出,故小腹胀,引腰而痛也。当分理水

  • 湿毒下血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一。《证治准绳·杂病》:“下血腹中不痛,谓之湿毒下血。”多因湿毒结蓄大肠,损伤脉络所致。证见大便下血,血色不鲜,或紫黑如赤豆汁,小便不利,胸膈胀闷,饮食减少,或面色深黄等

  • 六味丸

    见《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即六味地黄丸,见该条。

  • 血枕痛

    见《皇汉医学·产科发蒙》。即儿枕痛,详该条。

  • 本池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廉泉,见该条。

  • 羊不挨

    《广西中草药》。为火秧竻之别名,详该条。

  • 唇糜

    病证名。指口唇糜烂。详口糜条。

  • 上髎手法

    正骨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即上骱手法。详该条。

  • 分水

    经穴别名。《太平圣惠方·九十九》:“分水一穴,在下管下一寸陷者中。”后《针灸大成》等书列作水分穴之别名,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