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系指阳明胃火上冲致牙龈肿胀,疼痛难咬,故名。《咽喉经验秘传》:“咬牙风即锁喉风,毒聚牙根胃火攻。”症见牙龈肿痛外,常伴有吞咽不利,口臭,便秘或身发寒热等。治宜清火解毒,消肿止痛。可选用三黄凉膈散
病证名。半产即小产。指由于小产造成的恶露不下。参见产后恶露不下条。
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推拿学》。两手仰掌置于腰间,两掌前推,边推边旋臂,使掌心朝前,虎口朝下,同时腰部也随势前俯,前腿得势似冲,后腿使劲伸直,然后握拳收回至腰间。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五。指乳部所生疮肿,经年不愈;或乳头溃烂,延及周围;或腐肉不去,好肉不生,破似莲蓬,疼痛难忍者。治宜内服三星汤,外搽白芷散。余参见乳岩条。包括乳腺结核、乳岩等慢性乳病。
见《本草纲目》。为荠苨之别名,详该条。
见王氏医案条。
指验齿与龈以辨病。叶天士云:“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小儿病看舌后,亦须验齿。”“热邪耗肾液者,齿色必黄,黄如酱瓣宜救肾。热邪耗胃液者,齿色必紫,紫如干漆,宜安胃。齿光燥如石者,胃热;枯骨色者,肾液枯
由气血受邪毒所困而壅塞不通,引起局部肿胀的症状。《素问·生气通天论》:“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
出《灵枢·经脉》。即手厥阴络脉,见该条。
辨证方法之一。即根据疾病的不同表现来推求病因、病理变化,提供治疗用药的根据。如眩晕、震颤、抽搐多属于风;发热、烦躁、发狂、神昏多属于火等。这种分析的方法,称为辨证求因。临床上常结合八纲辨证来互相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