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来失去从容和缓及正常的节律,表现出弦劲绷急,坚硬搏指,或浮散无根,杂乱不匀等。表示胃气将绝,五脏真气败露,生命垂危。《素问·平人气象论》:“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粤万年青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周之干条。
证名。指发热不甚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病症。①阳明里实证的一种热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②指阴虚血虚
见《寿世保元》卷七。即经闭。详该条。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的统称。血本源于先天之精,而生成于后天饮食水谷;精的形成,亦靠后天饮食所化生,有“精血同源”之说,精血的盈亏决定人体的健康与否。由于肾主藏精,肝主藏血,如精血不足,一般治以养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腋下常湿仍臭生疮,谓之漏腋。”多由气血不和,湿热蕴蒸所致。其证腋下潮湿生疮有臭味。外用六物散(干枸杞根、干蔷薇根、甘草各15克,胡粉、商陆根、滑石各3克),共为细末,用
病名。又作鬲消。即上消。《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张志聪注:“鬲消者,鬲上之津液耗竭而为消渴也。”详上消条。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朱砂末五钱,水银、雄黄末、珍珠粉各一两,铅三两。将铅与水银熬后,与余药炼蜜为丸,麻子大,每服三至四丸,金银器、薄荷煎汤送下。治痫症。
病证名。即齿壅。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