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善之一。身体轻便,心静不烦,指甲红活,起坐安宁者为肝善(见《外科正宗》)。
见绛雪园古方选注条。
病名。即翻花疮。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由肝火血燥生风所致。症见生疮溃后,胬肉由疮口突出,其状如菌,头大蒂小,愈努愈反。痛痒不著,触损则流血不止。治宜养血疏肝化瘀。内服逍遥散,外用千金散腐蚀法;或用
见《证治要诀类方》卷一。人参、茯苓、熟附子、木香、肉豆蔻、白术。水煎服。治溏泄。
唐代太医署中一种职称。署中共设24名药童,其职责为协助主药整理药品,官阶从八品下。
病证名。又名婴儿目涩。《幼幼新书》:“月内目闭不开,或肿羞明,或出血者,名慢肝风。”多因感染污浊风热病邪所引起,内服明目饮(《证治准绳》:山栀仁、香附,夏枯草),外用黄连蒸人乳点眼。
病名。见清·阎纯玺《胎产心法》。亦称过期妊娠。指妊娠足月而逾期半月不产,或月经周期规律,而按末次月经计算,超过42周而未产者。多因气虚或血虚气滞所致。若平素体虚气弱、妊娠足月,无力送胎下行而逾期不产,
病证名。见《景岳全书》卷二十八。多由痰火邪毒上冲,或杨梅疮毒结于咽喉所致。症见上腭腐溃,甚或溃蚀与鼻相通。治宜清火解毒,祛腐生肌。可选用五宝散、五味消毒饮等加减;或可用银花,土茯苓、白藓皮、威灵仙、黄
书名。清·顾淳庆撰于1821年。全书共分伤寒、温病、痢疾、霍乱、咽喉及胎产六篇。每篇先引古代医学文献中有关论述,继则阐明作者对该引文的学习心得,可供研究中医古籍参考。本书并附民间简易方和救急方。
见伤寒方经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