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目睛上视。《灵枢·癫狂》:“癫疾始生,光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
病名。《外科真诠》卷下:“血疔或生肘下,或生眼角。疔有一窍如针眼淌鲜血不止,急用真香油四两,无灰酒不拘多少和匀热服,其血立止,徐用野菊花浓煎常服,切忌茶汤。”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小儿温壮者,由腑脏不调,内有伏热,或挟宿寒,皆搏于胃气。足阳明为胃之经,主身之肌肉,其胃不和调,则气行壅涩,故蕴积体热,名为温壮候。”参见乳子病热条。
润燥法之一。用甘寒滋润药物治疗津液损伤的方法。适用于津液不足等证。如热性病里热盛,损伤胃的津液,症见发热、口中燥渴,或吐粘滞白沫,或噎膈反胃,治宜生津养胃,可用麦门冬汤。如胃阴伤较重的,用益胃散。
病证名。清·顾锡《银海指南》卷二:“推云,又名黄膜上冲。”即黄液上冲。详该条。
①病名。见《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即失枕。详该条。②经外奇穴名。别名项强。①位于手背,当第二、三掌骨间隙的前1/3与中1/3交点处,或平指掌关节后0.5寸取穴。②一说位于天容与天柱穴连线之中点。前者有第
①病因之一。即热邪。详该条。②证候之一。指外邪引起的发热。
气功功法。是托名墨子而引动内气,为布气打基础的一种行气功法。见于宋《云笈七韱》卷59中。其方法:正仰卧,握固,叩齿,嗽口咽津,缩鼻徐徐纳气,将极满,以口徐徐吐之,吐后一咽,又复鼻纳气,口吐之;凡纳气,
【介绍】:参见熊运英条。
证名。出《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又名血汗、肌衄。详血汗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