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心下痞

心下痞

证名。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胃脘满闷,按之柔软不痛者。多因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内伤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注解伤寒论》卷四:“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而反下之,表中之阴入里,结于心下为痞。”若误下后,心下痞,气逆呕吐者,宜用半夏泻心汤;又见胃中虚弱者,宜用甘草泻心汤;若误下后,心下痞,阳气不足者,宜用附子泻心汤。《丹溪心法·痞》:“如禀受充实,面苍骨露,气实之人而心下痞者,宜枳实黄连青皮陈皮枳壳;如禀受素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而心下痞者,宜白术、山查、曲蘗、陈皮;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如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郁热在中焦,宜枳实、黄连、葛根升麻;如食后感寒,饮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豆蔻吴茱萸、砂仁。”《寿世保元·痞满》:“内伤元气脾胃而作心下痞者,宜大补元气也,服加减补中益气汤。如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脉弦,四肢满闭,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柴胡甘草大便闭燥,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归身;心下痞,腌闷,加白芍、黄连;心下痞,腹胀,加白芍、砂仁、五味子。……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宜用大消痞丸。”参见心下痞满等条。

猜你喜欢

  • 熏法

    外治法之一。出《五十二病方》。外科用熏法有热气熏和烟熏两种,是借助药力和热力的作用,促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达到消肿、止痛、止痒、祛风的目的。多用于肿疡初起、痔疾或皮肤病等。热气熏法:以药水煎沸于小口

  • 中药炮制法之一。把药物放在高温的铁锅内急炒,直至药物焦黄爆裂。如干姜、附子、天雄等,经炮后其烈性可减弱。

  • 膝顶法

    正骨法。适用于肩关节脱臼的整复。《伤科汇纂》卷六:“令患人安坐于凳上,医者侧立其旁,一足亦踏于凳上,以膝顶于胁肋之上,两手将患肩之臂膊擒住,往外拉之,以膝往里顶之,骤然用力,一拉一顶,则入臼矣。”

  • 火疫

    疫病的一种类型。指因火气过盛而引起的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素问·本病论》:“赤气彰而化火疫,皆烦而躁渴,渴甚。”

  • 芥菜子

    ①见《中药志》。为白芥子之别名。②出《孙天仁集效方》。即芥子。各详该条。

  • 手太阴之正

    出《灵枢·经别》。即手太阴经别。详该条。

  • 汗窍

    体表出汗的孔窍。即毛孔。

  • 暴喘

    出《中藏经》。即马脾风。详该条。

  • 骈胁

    胁部肌肉丰满、外观不见肋骨条痕。《史记·商君列传》:“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一说骈胁指肋骨连合为一。

  • 生发神效黑豆膏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方。黑豆、巨胜子各三合,诃子皮一两。为末,以水拌匀,置竹筒内,乱发塞口,置煻灰内煨取油,贮瓷器中。先以米泔皂角煎汤洗头,拭干涂患处,日二次。治小儿脑疳,头发连根作穗子,脱落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