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灵胎
【介绍】:
见徐大椿条。
【介绍】:
见徐大椿条。
舌苔白滑如积粉,舌尖边色紫绛的舌象。为秽湿内阻,热邪遏伏之候。见于湿热疫证,邪在膜原,治宜开泄透解(见《外感温热篇》)。
病证名。清·周登庸《续广达生篇》卷二:“妊娠呕吐不已,数月不思饮食,精神如常,非恶阻,名子翻胃症。”
经穴名。代号PC5。出《灵枢·本输》。别名鬼路。属手厥阴心包经。经(金)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3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并
病证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指因欲火上炎引起的吐血、鼻衄。其症吐衄来势急暴,倾吐不止,或兼见厥逆,或汗出,或咳嗽、气喘等。治宜制火以抑其势。选用清化饮、四阴煎、加减一阴煎等方。亦有阴竭于下,火不归
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卤地菊之别名,详该条。
《世医得效方》卷六方。大黄(半生,半煨)五两,山药(刮去皮)、山茱萸、炒火麻仁、郁李仁(炮,去皮)、菟丝子(酒浸,炒)、牛膝(酒浸)、炒槟榔各二两,防风、炒枳壳、独活各一两,车前子二两半。为细末,炼蜜
又名温水脏、煖水脏。属补阳法之一。即用温性药物补肾助阳。适用于肾阳虚损,命门火衰。症见腰痠膝软、阳痿早泄、自汗怕冷、虚喘耳鸣等。参见补阳条。
病名。见《疡医证治准绳》卷六。即诸虫兽螫伤人体为病,如蛇啮、犬咬伤、蝎螫伤等。详各该条。
古刺法名。五刺之一。《灵枢·官针》:“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指于患部前后左右的血脉针刺出血的刺法。以其针时出血,痕若豹纹,故名豹文刺。因心主血脉,故本法应心而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系一般下级医官职务,官阶从八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