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脉法

小儿脉法

诊小儿脉的方法,包括:①指法:一指三部诊法,用左手握小儿手,对三岁以下的小儿,用右手大拇指按儿高骨脉上,分三部以定息数;对四岁以上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滚动转寻三部;七八岁可挪动拇指诊三部;九至十岁以上,可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十五岁可按成人。对三岁以下的小儿,除脉诊之外,更应注意形色、声音和诊指纹按胸腹、头额等诊法。②脉象主病:五岁以上,一息六至为平,八九至为数,四至为迟;三岁以下,八至为平。浮数为阳,沉迟为阴。强弱测虚实,缓急测邪正。数为热,迟为寒,沉滑为痰食,浮滑为风痰,紧主寒,缓主湿,大小不齐为滞。

猜你喜欢

  • 黄溪医垒

    中医丛书。陈易简(无咎)撰。收有《医轨》、《脏腑通诠》、《妇科难题》三种。1924年由上海丹溪学社出版排印本。

  • 病能

    能,古通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病因、发病机理的统称。《素问·风论》:“愿闻其诊,及其病能。”《素问》又有《病能论篇》,主要论述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

  • 浮萍参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土党参之别名,详该条。

  • 传信方集释

    见传信方条。

  • 心气通于舌

    心与舌有密切关系。舌功能的正常有赖于心机能的正常;反之,舌象的变化也可反映某些心的功能状况。《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五阅五使》:“心病者,舌卷短。”

  • 寒呕

    病证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胃中寒,心下淡淡,四肢厥冷,食既呕吐,名曰寒呕。或因伤食,多致伤胃气;或因病曾经汗下,致胃气虚冷之所为也。”选用四逆汤、生硫黄丸、灵液丹、丁附汤等方。参见胃寒

  • 椒叶

    见《日华子诸家本草》。即花椒叶,详该条。

  • 龙柏

    【介绍】:清代医生。字青霏。长洲(今江苏苏州西南)人。对痧胀的证治有独到见解,撰有《脉药联珠药性考》及《古方考》(有1795年合刻本)。

  • 三虫病

    病名。长虫病、赤虫病、蛲虫病的合称。《诸病源候论·三虫候》:“三虫者,长虫、赤虫、蛲虫也。……此既是九虫内之三者,而今别立名,当以其三种偏发动成病,故谓之三虫也。”治宜白蔹丸等方。(见《太平圣惠方》)

  • 汪双池

    【介绍】:见汪绂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