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心病证治

小儿心病证治

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心主惊,故病多惊悸哭叫,手足动摇,神乱不安等。心热壮热,心胸热,口中气热,欲就冷,目上窜,目内赤,合面而睡,咬牙,欲言不能。实则发热,烦渴,叫哭,喜仰卧,惊搐。治宜清心泻热,用泻心汤导赤散。如心火亢盛,心中烦热;火扰心神,急躁惊惕,宜清心镇惊,用凉惊丸心火上炎,舌赤糜烂;火灼津伤,舌绛烦渴,宜清心生津,用导赤散合增液汤。火犯阳络血热妄行,衄血咳血,宜凉血止血,用犀角地黄汤痰火扰心心烦心悸,易惊易搐,宜豁痰宁心,用黄连温胆汤琥珀抱龙丸痰迷心窍神昏呆滞,喉中痰鸣,宜化痰开窍,用苏合香丸,或牛黄清心丸心血瘀阻,心悸肢冷,舌紫脉涩,指纹紫暗,宜活血消瘀,用丹参饮桃仁红花苏木蒲黄。虚则卧而悸动不安;如血不养神,神不内敛,悸而易惊,脉细促而舌淡,宜养心复脉,用复脉汤。阴不制阳,虚热内生,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脉细数,宜育阴潜阳,用三甲复脉汤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心悸少气而汗出,宜补心益气,用独参汤生脉散心阳暴脱,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用参附龙牡汤。《育婴家秘》:“心主血脉,色者血之萃,脉者心之合也,如色见红润,脉来大数者,此心气有余之象,其儿易养。”

猜你喜欢

  • 绝皮

    皮肉相交处。《灵枢·官针》:“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

  • 浮脉

    脉象之一。脉位浮浅,轻取即得。《脉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素问·脉要精微论》:“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主病在表。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多见于感冒,某些急性热病初期。某些久病阳气虚损

  • 五花障

    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生于神珠之上,斑斑杂杂,盖五脏经络间之气俱伤,结为此疾。……此状与斑脂翳,玛瑙内伤形略相似。斑脂翳乃破而结成瘢痕不能去者;玛瑙内伤乃小而薄,未掩瞳神之轻者;此则高厚显大,

  • 经行遍体作痛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妇人经行,忽然遍体作痛,此由外邪乘虚而入,或寒邪,或风冷,内伤冲、任,外侵皮毛,以致周身疼痛。治法宜散风寒,温经血。如下血多,筋失其养,痛如行痹,宜补血温经,兼祛外邪,可

  • 梅花翳

    病证名。见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指黑睛生翳成片,状如梅花瓣者。参见翳条。

  • 白胶

    出《神农本草经》。为鹿角胶之别名,详该条。

  • 肠结

    ①经穴别名。出《千金翼方》。《铜人输穴针灸图解》作腹结穴,见该条。②病名。见《医学衷中参西录》(1957年重订版)第一册卷三。指因怒后过食生冷硬物而致肠道阻塞不通的病症。即肠梗阻。

  • 雪哈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哈士蟆之别名,详该条。

  • 混睛障

    病证名。见《审视瑶函》。又名混睛、混障症。《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混睛之证,初起白睛混赤,渐生赤脉,遮漫乌睛,或白或赤,漫珠一色,白忌光滑如苔,赤忌赤脉外散,其证初起则先痒后痛,渐致碜涩泪出,羞

  • 万氏家传幼科指南心法

    儿科专著,2卷,明·万全(密斋)撰于16世纪中叶。又名《幼科指南秘传方》、《幼科指南家传秘方》。首列指南赋、儆心赋等,并论儿科诊法,次列儿科疾病26种之证治,末附祖传方剂13首,反映出万氏独具心得。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