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卷二方。栀子、黄连、藿香、厚朴、陈皮、半夏、甘草、苍术、竹茹、茯苓。治胃火呕吐,食入即吐,其味或酸或苦,五心烦热,夜卧不宁,口中干渴,二便阻涩。
经别六合之一。出《灵枢·经别》。指手太阳与手少阴经别相合而言。参见六合条。
见《寓意草》。即恶阻。详该条。
证名。出《灵枢·五邪》。指因眩晕而跌倒。参见眩晕、中风条。
见《四川中药志》。即南五味子,详该条。
证名。指自觉饥饿,但不欲食。多由寒湿阻胃或脾胃运化失常所致。《灵枢·大惑论》:“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治用平胃丸、泻脾丸、茱萸丸、升阳益胃汤等。
即阳和汤作蜜丸,治证同。见阳和汤条。
是用药制丝线(或普通丝线)或橡皮筋等挂断肛门瘘管的方法。亦适用于疮疡溃后形成的瘘管。其原理是利用线的张力促使局部气血阻塞,肌肉坏死,以达到切开瘘管的目的。
【介绍】:见吴正伦条。
即消风百解散,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