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妊娠中风

妊娠中风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多因孕后血虚经络脏腑失荣,中于风邪所致。中于经络者,症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口眼歪斜,甚则半身不遂;中于脏腑者,症见卒然昏倒,痰涎壅盛,不省人事。惟孕妇患此症不可以按中风常法治疗,应以补虚安胎,佐以祛风为主。方用增损八物汤(《证治准绳》: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川芎牛蒡子赤芍防风荆芥穗、连翘桔梗葛根)。若口眼歪斜,手足顽痹者,宜养血祛风,佐以安胎,用防己散(《证治准绳》:防己羌活、防风、麻黄、松木节、羚羊角桂心、荆芥穗、薏苡仁桑寄生、炙甘草);若卒然昏倒,痰涎壅滞者,治宜搜风、开窍祛痰,方用防风散(《证治准绳》:防风、葛根、桑寄生、羚羊角、细辛、当归、菊花、防己、秦艽、桂心、茯神、甘草)加竹沥;若中风不语,肢体强直,不省人事者,治宜祛风开窍,方用生犀角散(《证治准绳》:生犀角屑、麻黄、秦艽、甘草、防风、赤箭、羌活、当归、人参、葛根、赤芍、石膏)。

猜你喜欢

  • 结筋

    证名。指风冷侵袭筋脉而出现的结节。《诸病源候论·结筋候》:“体虚者,风冷之气中之,冷气停积,故结聚,谓之结筋也。”参见筋结条。

  • 肠澼

    古病名。出《素问·通评虚实论》。①指痢疾。“澼”指垢腻粘滑似涕似脓的液体,因自肠排出,故称肠澼。《景岳全书》卷二十四:“痢疾一证,即《内经》之肠澼也。”②指便血。《古今医鉴》卷八:“夫肠澼者,大便下血

  • 曹氏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

    见黄帝明堂偃人图条。

  • 月事不来

    病名。《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即经闭,详该条。

  • 凤尾伸筋

    见《湖南药物志》。为伸筋草之别名,详该条。

  • 别骨填接

    正骨手术之一。见《江氏伤科学》:“凡打伤跌肿肉中之骨……再取骨出,若骨碎甚,即以别骨填接,外贴十八号膏药,内服六号接骨丹。”类似今之骨移植术治疗粉碎性骨折的办法。

  • 医门要诀

    书名。清·王泰林撰。原系抄本,经周小农整理校正刊行。本书概述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常法,内科杂病、妇科病证治。详辨各证寒热、虚实,内容简要,颇有见解。解放后经北京中医学院整理,改名为《医学刍言》(中医临证指

  • 五之气

    主气之第五气。出《素问·六微旨大论》。为阳明燥金之气,主秋分后60日又87.5刻。亦即由秋分至小雪,其中包括寒露、霜降、立冬三个节气。参主气条。

  • 卧位

    针灸体位名。分仰卧位(针灸头面、胸腹及上、下肢前面);俯卧位(针灸头项、背腰、上、下肢后面);侧卧位(针灸头颞、胁肋、髋骶、腰、上、下肢侧面)三种。

  • 手足缓弱

    证名。指手足弛缓软弱无力。多由风、寒、湿邪阻遏经脉所致。《千金要方·诸风》:“中风,身体疼痛,四肢缓弱不遂。”可用羌活汤、五痹汤等。本证可见于中风、痹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