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妊娠下肢抽筋

妊娠下肢抽筋

病证名。指妊娠期下肢抽痛,反复发作。多因肝血不足或感寒所致。若素体血虚,或妊娠恶阻严重,化源不足,孕后精血聚以养胎肝血愈虚,筋失所养。症见妊娠期下肢酸楚或抽搐疼痛,步履不便,夜间或入睡后尤甚,面白形瘦,头晕眼花,肢体发麻。治宜养血柔筋。方用四物汤川芎,加鸡血藤首乌、炙甘草。若因感寒受冷,血被寒凝,血脉运行失畅。症见下肢掣痛或转筋,得温稍减,微恶风寒无汗。治以散寒解肌舒筋。方用桂枝汤加木瓜独活威灵仙。同时取麸皮炒热布包熨患部,每次20分钟,一日2~3次。

猜你喜欢

  • 毛矮子

    【介绍】:见张朝魁条。

  • 三等

    将全身或面部划分为上、中、下三等。头、腰、足为身之三等;面部三等,以身前发际到印堂为上等,山根至准头为中等,人中至地阁为下等。《灵枢·师传》:“上下三等,脏安且良矣。”

  • 恐膈

    五膈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心腹胀满,咳嗽,气逆,腹下若冷,雷鸣绕脐,痛不能食,名曰恐膈。”参见五膈条。

  • 大髻婆

    见《广东中草药》。为臭茉莉之别名,详该条。

  • 听呵

    经穴别名。出《针灸资生经》。《针灸大全》作听河。即听会,见该条。

  • 卢祖常

    【生卒】:十二世纪末【介绍】:宋代医家。别号砥镜老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曾与当代名医陈无择共同商讨医理。他对朱肱关于伤寒学的论述持有不同意见,著《拟进活人参同余议》加以述评;还撰有《拟进太平惠民和

  • 号筒草

    见《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为博落回之别名,详该条。

  • 初生儿阴道出血

    婴儿出生数日后阴道出血,血量不多,仅足点染尿布,类似成人月经,而无其他症状者,一般不须治疗,数日即愈。

  • 经中

    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又名阴都。位于脐下1.5寸(气海)再旁开3寸处。主治二便不通,五淋,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腹泻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麦冬饮子

    《不居集》上集卷二十五方。麦门冬、黄芪各一钱,人参、当归、生地黄各五分,五味子十粒。水煎服。治内伤劳役,精神耗散,胃气不升,或血后亡津而致口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