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如意丹

如意丹

医学入门》卷三方。川乌八钱,槟榔人参柴胡吴茱萸川椒干姜茯苓黄连紫菀厚朴肉桂当归桔梗皂角石菖蒲各五钱,巴豆二钱半。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丸或五丸或七丸,随症使引送下。治温疫及一切伏尸传痨,癫狂失心等症。山岚瘴气(枣汤或白汤下);风疫及大麻风、紫癜、疮癣、左瘫右痪鹤膝风等一切风疫(荆芥煎汤下);寒疫小肠气痛(小茴香煎汤或吴茱萸煎汤下);暑疫及五淋(灯心煎汤下);热盛(大黄煎汤下);燥疫(生地或麻仁煎汤下);膀胱疝气肿痛(萝卜煎汤或冷水下);温疫及水肿(车前子木通煎汤下);水气(甘遂大戟煎汤下);瘿蛊(甘遂煎汤下);五般痔(白矾汤下);五癎(乳香汤下);肾脏积,咬齿、唾涎、腰疼(盐汤下);五疟(桃枝煎汤下);失心中邪(柳枝、桃枝煎汤下);阴阳二毒,伤风咳嗽(薄荷煎汤下);五疳痢疾肠风脏毒(陈米煎汤下);诸般咳嗽(姜汤下);小儿惊风(薄荷煎汤下);痈疽瘰疬,疮痍,涎喘,消渴,大小肠闭,或泄或利,酒毒,便红,喉痹,重腮,不服水土(温汤下);痢疾红甚(黄连煎汤下);妇人血海久冷,带下赤白,难以生育及诸般血气(艾汤下)。

猜你喜欢

  • 徐嗣伯

    【介绍】:南北朝时期南齐人。字叔绍,为徐叔响之子。善辨症,掌握异病同治的原则,但迷信鬼神,多次用死人枕头治病。曾著《落年方》3卷、《药方》5卷、《杂病论》1卷,均佚。

  • 铜人

    ①以铜质制成的人体经穴模型。1026年(宋天圣四年)王惟一奉敕创制。铜人内列脏腑,外标经穴,有孔通其内,其旁以错金注出穴名,专供针灸教学之用。明、清以后又制造过大小铜人多座。②书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 姚宜仲

    【介绍】:明代医家。盱江(今江西汝水)人。世医出身,承继家业,尤其善于诊脉。著有《诊脉指要》一书,已佚。

  • 失荣

    古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失营。因情志所伤,肝郁络阻,痰火凝结而成。病生于颈项,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固定难移;后期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气血渐衰,形容瘦削,状如树木失去荣华,故

  • 宜男化育丹

    《辨证录》卷十方。人参、山药、白术、芡实、熟地黄、薏苡仁各五钱,白芥子、半夏各三钱,肉桂二钱,诃子五分,益智仁一钱,肉豆蔻一枚,茯苓一两。水煎服。治男子体肥痰多,不能生子。

  • 腋下穴

    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噫哕膈中气闭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壮。”《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腋下穴。位于腋中线上,腋窝直下1.5寸处。主治噫哕,胸膈满闷,狐臭;以及肋间神经痛等。斜刺0.3

  • 摄法

    ①刺法名。指入针后,以指甲在针刺穴位所在经络上下进行按捏的方法。《针经指南》:“摄者,下针如气涩滞,随经络上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气血自得通行也。”《针灸问对》:“下针之时,气或涩滞,用大指、食指、中指三

  • 肺肾两虚

    泛指肺肾两脏同时出现的虚证。有肺肾阴虚与肺气虚、肾阳虚之别,多属久病耗损肺肾两脏所致。肺气虚、肾阳虚,可见咳嗽、气短、自汗、畏寒、肢冷,或见浮肿。治宜温补脾肾或补肾纳气。肺肾阴虚,可见咳嗽、盗汗、五心

  • 野山药

    见《安徽中草药》。为穿山龙之别名,详该条。

  • 润肺化痰

    化痰法之一。与润燥化痰同义。治疗燥痰的方法。由于外感温燥,或肺阴不足,虚火灼金,炼液为痰。症见咽喉干燥哽痛,呛咳痰稠难咯,舌红苔黄而干。用贝母、瓜蒌、沙参、麦冬、梨皮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