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大肠病

大肠病

六腑病候之一。大肠为传导之官,与脾胃同候。大肠与肺相为表里。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由大肠客寒积热宿滞瘀积,或气虚津枯所致。临床表现多见大便异常,并可兼见肺脾症状。《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太平圣惠方》卷六:“寒则肠鸣泄利,食不消化,皮肤干燥。”“热则肠结胀满,善气喘咳,身面热,喉中噎。……大肠有宿滞,则发热寒栗如疟之状,秘涩不通。”《本草经疏》:“大肠实四证,便硬闭,肠风下血,属大肠湿热脏毒,属血热肠痈,属大肠实火。”“大肠虚四证,虚热便闭不通,属血虚津液不足;虚寒滑泄不禁,属气虚;肠鸣,属气虚,脱肛,属气虚兼有湿热。”治宜通导腑气、化滞消积、补气固涩等法。

猜你喜欢

  • 三棱草根

    见《中药志》。为香附之别名,详该条。

  • 推疣法

    外治法的一种。见《中医外科学》。适用于高出皮面,损害较少的寻常疣及丝状疣。用棉花棒或刮匙(刮匙头部用棉花包裹)使其紧贴疣的根部,与皮肤成30°角,然后向前推之(用力不可过猛,如疣体表面角化过度,则在局

  • 肾痈

    病名。指生于京门穴处的痈。京门穴为肾经之募穴,故名。《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京门隐隐而痛者,肾疽也。上肉微起者,肾痈也。”由肾虚不足,房劳太过,外挟寒邪所致。初起面白不渴,少腹及肋下膜胀塞满,渐至

  • 蒲槌

    出《本草衍义》。为蒲棒之别名,详该条。

  • 木檽

    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木耳之别名,详该条。

  • 何柏斋

    【介绍】:见何瑭条。

  • 陆游

    【生卒】:1125~1210【介绍】: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兼通医学,著有《陆氏续集验方》2卷。

  • 即喉咙。俗称嗓子。详喉条。

  • 仰靠位

    针灸体位名。详坐位条。

  • 俞府

    经穴名。代号K127。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位于锁骨下缘,距胸正中线2寸处。布有锁骨上神经的前支,并有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通过。主治咳嗽,气喘,呕吐,不嗜食,胸痛等。斜刺0.3~0.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