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畜痫之一。即鸡癫。《备急千金要方》卷五:“鸡痫之为病,摇头反折,喜惊自摇。灸足诸阳各三壮。”参见六畜间、鸡癫条。
《疡医大全》卷二十五引岐天师方。轻粉、茯苓各一钱,雷丸三钱。为末,敷患处。治人面疮,生于膝肘,疮形似人面。
指阴寒盛实所致的证候。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多因寒邪入侵脏腑,或寒痰湿浊结滞所致。证见胸腹胀满,身无热,口不燥渴,四肢冷或腹痛便秘,脉象沉弦等。《伤寒论今释》:“其证喘鸣气促,肢冷汗出,窒息
病证名。污血即瘀血。指瘀血凝滞胁下所致的胁痛。《金匮翼》卷六:“污血胁痛者,凡跌扑损伤,污血必归胁下故也。其症昼轻夜重,或午后发热,脉短涩或搏,其人喘逆。”《赤水玄珠》卷五:“跌蹼损伤,瘀血停积胁内,
见《东北植物药图志》。为白狼毒之别名,详该条。
①指腧穴。因穴位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故名。《素问·气穴论》:“气穴之处,游针之居。”参见腧穴条。②经穴名。代号KI1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胞门、子户。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
病名。见《脉因证治》卷下。《咽喉脉证通论》:“此症风因痰湿热,久积于内;或食炙煿厚味太多;或房劳抑郁所致。症见耳下红肿,渐趋项下及结喉之间。一边者轻,两边者重。喉内帝丁左右两旁如蛇盘之状,有黄白二色,
痧证之一。《痧症全书》卷中:“脱阳痧,小腹急痛,肾缩面黑,气喘出冷汗,名为脱阳,有似发痧,用连须葱白三茎研烂,酒四碗,煮二碗,作三服。又炒盐熨脐下气海穴,令气热。”参见阳条。
证名。指两手肘关节下至寸口部分的皮肤有发热感觉,即尺热。《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类经·脉色类》:“尺肤热者,其身必热,脉盛躁者,阳邪有余,故当为温病。”参见发热、尺热条。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七。因蜂的种类甚多,人之体质各异,螫伤后的毒性反应大小不同,轻者仅有局部红肿疼痛,无全身症状,一、二日后自愈;重者局部潮红、肿胀、疼痛剧烈、或感染成疮,并伴有头昏、恶心、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