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

藏医学著作。宇陀宁玛·元丹贡布主持编著。约成书于公元八世纪末。全书用韵体古藏文以问答形式写成。分四部分:第一部为“总则医典”,共6章。简介了人体生理、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第二部为“论说医典”,共31章,介绍了人体胚胎发育、生理、病因、日常行为、卫生保健、药物性能、药物配伍、外科器械及治疗原则。第三部为“秘诀医典”,共92章,主要叙述临床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状诊断及治疗。第四部为“后续医典”,共27章,详细叙述尿诊、脉诊的诊断方法、药物的配伍、主治、外科治疗法等内容。《四部医典》是藏医学的经典著作,是学习藏医学的必读课本。其内容之丰富,涉猎之广泛,综观其内容,明显可见吸收了印度医学及汉族医学(即中医)的内容。它不仅是重要的医学著作,对于研究藏医与其他民族、藏医与国外医学的交流史、藏族史、藏医史、藏医学、民俗学、民族学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在国际医学界中有重大影响,受到世界各国藏学研究者的重视,曾先后被全文或部分地译成蒙、汉和英、俄等多种文字。现我国有两种汉文全译本,分别于1983年和198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西藏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据德格木刻版出版了排印藏文本。

猜你喜欢

  • 椒疮

    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椒疡。多因眼部不洁,受风热毒邪侵袭,加之脾胃素有湿热,致眼睑脉络壅滞,气血失和而发。症见眼睑内面发生红色细小颗粒,状如花椒。自觉眼部沙涩痒痛,羞明流泪等。相当于今之沙眼

  • 虚证

    八纲之一。指人体精气不足而出现的虚弱证候。与实证相对而言。《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常见精神萎靡,面色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

  • 黄草

    ①见《药物出产辨》。为石斛之别名。②出《吴普本草》。为荩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 传尸

    古病名。指能互相传染的消耗性疾患。《外台秘要·传尸方四首》:“大都男女传尸之候,心胸满闷,背髆烦疼,两目精明,四肢无力,虽知欲卧,睡常不着,脊膂急痛,膝胫酸疼,多卧少起,状如佯病,每至旦起,即精神尚好

  • 反治

    指和常规相反的治法。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对正治法发生格拒时所采用的治法。因治法与疾病的假象相从,故亦称从治。参该条。《素问·至真要大论》:“从者反治。”《医门法律》:“从者反治,辨之最难。

  • 真虚假实

    正气虚弱的病,反现类似实证的假象。如内脏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因而腹痛、胀满、大便秘结、脉弦。但患者畏寒喜按,不渴或喜热饮,舌质胖嫩而淡润,脉弦而无力,直须补气补血,则腹痛便秘可除。《景岳全书·传忠录》

  • 如意丹

    《医学入门》卷三方。川乌八钱,槟榔、人参、柴胡、吴茱萸、川椒、干姜、茯苓、黄连、紫菀、厚朴、肉桂、当归、桔梗、皂角、石菖蒲各五钱,巴豆二钱半。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丸或五丸或七丸

  • 舌膜

    病证名。多因小儿胎中感受热毒,蕴于脾胃,熏蒸于上焦所致。《疡医大全》卷十五:“初生小儿舌上白膜裹住。”治法刮去舌上白膜,以白矾少许擦之。内服三黄汤加减。

  • 福田院

    宋代医疗福利设施。据载系专为在寒冬季节收养老、幼、贫病和无依之乞丐而设。

  • 友渔斋医话六种

    书名。8卷。清·黄凯钧撰。刊于1812年。计有《一览延龄》、《橘旁杂论》、《上池涓滴》、《肘后偶钞》、《证治指南》、《药笼小品》等6种。本书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辨证治疗、辨药等多方面的心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