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阴经之脉。包括手足三阴经、任、阴维、阴蹻等经脉。《难经·三十七难》:“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②指脉象之沉、迟、细、小、涩、结等。
见《赤水玄珠》。为椒目之处方名,详该条。
出《本草经集注》。即珍珠,详该条。
证名。指舌有麻木的感觉。《嵩崖尊生书》卷六:“血虚亦舌麻,火痰居多,审因施治。”《证治汇补·麻木章》:“脾肾亏,湿痰风化乘间而入,均使舌本麻木。”参见舌痹条。
民间流传的一种辨伤的诊断方法。是根据眼中白珠络脉的改变,以及瘀点的所在,作为诊断受伤部位和性质的参考。一般来说,白睛见青紫红筋浮起,在红筋末端有瘀血点,称为“报伤点”。点在白珠上的,为胸廓受伤积瘀。点
藏名《敏吉村卡》。综合性藏医书。7卷。据《藏医史》载,此书由汉族名医韩王杭德、印度的巴热达札和大食的嘎林诺共同编著而成。着重介绍这三种医学体系的精华。近年来有学者从史学、语言学和音韵学的角度考证,认为
病名。见《喉科集学心镜》卷六。多由热积于中,火动痰生而起。症见结喉之处或颈项两边肿起,疼痛,窍闭不通,气息不利,声嘶不清,饮食难进。治宜清热、消肿、止痛。用普济消毒饮、粘子解毒汤等加减。
腹的上部,位于胸部与脐之间的部分。《灵枢·经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大腹水肿。”
病名。属痘疔。生于鼻窍中,气息难出,息如喷火,面赤眼红,口渴烦燥,痰涎不涌,食不能入。急宜内服清瘟败毒饮,外涂黄连膏。
【介绍】:见沈明宗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