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
①头发。又名血余。为肾之外华。发的生长状态,是肾气盛衰的反映。《素问·上古天真论》:“……肾气实,发长齿更。”“……肾气衰,发堕齿槁。”②病证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泛指面积较大,证情较重之体表痈疽。因其发病部位、病因及病情不同而名称各异。如乳发、足背发、环项发等。证治见各条。
①头发。又名血余。为肾之外华。发的生长状态,是肾气盛衰的反映。《素问·上古天真论》:“……肾气实,发长齿更。”“……肾气衰,发堕齿槁。”②病证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泛指面积较大,证情较重之体表痈疽。因其发病部位、病因及病情不同而名称各异。如乳发、足背发、环项发等。证治见各条。
一名《饮食辩录》。6卷(其中卷1及卷6又各分上下)。清·章穆撰。刊于1823年。分总类(包括水、火、油、代茶)、谷类(包括饭、粥、酒等)、菜类、果类、鸟兽类、鱼虫类等六大类,653种。每种均以《本草纲
病证名。腰痛之一。因饮食停积不化所致。《金匮翼·腰痛》:“食积腰痛者,食滞于脾而气传于肾也。夫肾受脾之精而藏焉者也。若食不消则所输于肾者,非精微之气,为陈腐之气矣,而肾受之,乱气伤精,能无痛乎?”宜用
病名。古代封建贵族为追求长生而恣意服石硫黄或含硫黄丹石药过多中毒。《本草纲目》卷四载有解硫黄毒的药物。如金星草、胡麻油、米醋、飞廉、细辛、余甘子、乌梅、黑铅、铁浆、朴硝、猪血、羊血、冷猪肉、鸭肉、猪脂
【生卒】:581~659?【介绍】:唐代官吏。字仲谧,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人。唐太宗时近臣,656年(显庆初年),任仆射(宰相);657年,与李勣等组织修定本草,较其前代本草书新增药物一百多种,于显
满舌遍布黑苔。为脏腑热极危候,急用大剂清瘟败毒散,重加清热解毒生津之药频服。此舌底必纹粗干涩,须予细辨(见《伤寒舌鉴》)。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野杜仲之别名,详该条。
①音教(jiāo)。同窖。地窖、地穴。《灵枢·淫邪发梦》:“及居深地窌苑中。”②音寥(liáo)。同髎。巨窌、禾窌,皆人身穴名。《针灸大成·穴同名异》:“巨髎,一名巨窌。”又“禾髎,一名禾窌。”
【介绍】:明代医家。字正甫。婺源江湾(今江西婺源县东)人。幼年多病,因而学医,读医书很多,在当地闻名。著有《医学原理》、《丹溪发明》等书,皆佚。
【介绍】:晚清医家。归安(今浙江吴兴)人。长于喉证,曾述有《喉证家宝》一卷,由其子包岩等编次(1910年刊行)论述喉证诊治、用药(吹药、煎剂)等,较简当切用。
病证名。①见《内外伤辨惑论》。亦称血虚热。指血虚而致的一种虚热。多由吐衄便血或产后崩漏等失血所致,亦可因饮食劳倦等内伤脾胃,逐渐发展而成。症见肌热面红,燥渴,甚则烦躁,睡卧不安,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等